古代阳台什么地方?

裘钲裘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礼记·礼器》曾提到过:“燕几,重广狭之节也。”孔颖达注释说:“此谓燕几者,盖今之坐床也。古人席地而坐,故床榻均称‘几’。至晋代始有床。”可见,在先秦时的“几”就是现在的床。 汉代学者刘熙在《释名·释床》中又说:“床,创也,创之则平直也。”说明汉代的床已经比较稳固、平坦了。 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在中国深入人心,因此出现了大量佛塔。为了供奉佛像和诵经,人们需要在佛塔里设置坐具。于是,这种坐具逐渐从僧人专用的物品走到了民间,并且有了一个全新的名称——“凳”。

据明代张岱所著《夜航船.卷二.宫室部》中记载:“今俗所谓凳子者,古谓之马凳。”又据清代蒋彤所着《书林清话》中云:“今人所谓凳子者,古谓之高凳。” 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代的“凳”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凳子。因为“凳”字中的“高”或“马”字,是形容长度或者形状的。这跟现代英语里的“chair”(座椅)一样,都是用来指一种带有扶手的座具。 而现代意义上的凳子,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提到:“京瓦子内有石青凳儿。”这里所说的“石青凳儿”,就是现在凳子的雏形——用石材做材料,两边有扶手,上面铺上椅垫,人在上面坐着。由于石材很硬,不能直接使用,因此还需要在上面铺垫东西。这与今天办公室里使用的椅子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这个时候还看不到靠背。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描述了一种“竹椅”:“今杭城竹椅,其制以竹片夹板,四周以竹条捆住,外编笆罩之,以糊嵌方格眼,以代桌面。”这种竹子制成的椅子,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的椅子了。而且可以在上面放上一个桌布,变成一张小巧精致的桌子。

谢易谢易优质答主

古代的阳台,与今天的阳台是不同的概念哦~ 比如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里的百尺是形容建筑之高而并非指地面到屋顶的高度;还有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写的楼台也不是今天意义上说的楼房的层数。

至于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里“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所说的那座山,其实指的是仙山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岛(见王勃《滕王阁序》))。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呢....古人写诗写诗总是要讲究意象啊意境啊等等美感的嘛!他们不可能直白地去写一座山或一栋房子或一株树。这样就没有美感了啊!所以题主也不要那么较真了哈哈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