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廊和阳台区别?
1.产生背景不同 古代的阳台大多指门庭或庭院内的廊屋,现代意义上的阳台多是附属于住宅外的建筑空间,因此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形态和构造特点等。例如古时的“阳台”与“轩”合称为“轩阳台”,它既是一种室内布局形式又是一种室外空间,而现在的建筑物多为高层,将阳台做成封闭式的,使其变成了生活区域的一部分,而古典建筑中的这种结构已不复存在; 在古代建筑中还有廊房、廊院、廊廊之分,但廊房一般不与正堂相对,因为古人认为正堂前建廊房有“困宅”之嫌。所以廊房多设置在门庭、巷口等处,以供人们行走,现在大多数的公共建筑都采用了这种形式的走廊,如剧院、车站等等。至于廊院则以院落的形式将其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私密的空间。而在江南水乡一些古老的民居里往往可以看到曲折蜿蜒的廊棚,这些廊棚大多连接着众多的民宅和店铺,既提供了通行的条件也使得原本单调的建筑被添上一笔灵气。
2.构成方式不同 从平面构成来看,传统的阳台是依附于主体建筑的悬挑型外廊式结构,由主墙承重,其宽度在二至三米之间,有些甚至可长达七八米左右,这样的设计不但符合中国古代的审美需求(宽窄适中)而且还有利于遮风挡雨、通风采光等要求。而现代建筑多以框架结构为主,阳台的设计也多采用落地玻璃窗,这样便于将室内的光线更好地引入到阳台上。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建筑结构,比如重庆地区的高楼大多为错层式布局,为了达到美观的效果,设计师们便将楼层之间的错开部分用廊道相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创造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来,这样的设计不仅使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也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所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阳台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3.功能和意义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的阳台除了具备遮阳挡雨的功能之外还常常被用于晾晒衣物和被褥,因此在古代就有所谓“晾架”之称,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阳台渐渐不再只是用来摆放物品或是乘凉之处而是更多地成为了人们休闲活动的场所之一——品茶对弈、赏景聊天……这便有了今天我们常说的“露台”一词。另外在古代人们还喜欢在阳台上栽种花草树木以此来美化环境增加生机,如今这种现象也已不多见,毕竟现代化的城市中寸土寸金想要再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